摘要
慢性中耳炎的診斷與治療
邱筱茹、王懋哲
表格線
中耳腔的結構提供了放大聲音的作用,由耳咽管調節中耳腔空氣的流通,當感染造成耳膜破洞不癒且長期伴隨耳漏時為慢性中耳炎。急性積液性中耳炎、中耳積水或漿液性中耳炎置放中耳通氣管之後、先天性顱顏發育異常、過敏體質、鼻咽部腫瘤、中耳的結核桿菌感染、頭頸癌放射治療後皆是誘病因子。常使用的檢查包含以下幾種:耳鏡、細菌培養、純音聽力圖和顳骨電腦斷層檢查。耳膜的塌陷依照位置和程度的不同有Sade classification和Tos and Pulsone classification兩種分類方法。慢性中耳炎的致病菌最常見為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克雷白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和類桿菌(Bacteroids )等。藥物治療包括局部或全身性的抗生素、局部類固醇等,較嚴重者可能需要乳突切除手術。在慢性中耳炎受到控制之後,可以進行鼓室成型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是根除感染並且重建聽力,分為五型。正確診斷慢性中耳炎並且給予適當治療可以改善病人的聽力,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臨床醫學 2012; 69: 144-8)

關鍵詞:

慢性中耳炎(chronic otitis media)、鼓室成型手術(tympanoplasty)、乳突切除術(mastoidectomy)、聽小骨成型術(ossiculoplasty)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