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血管夾夾除顱內動脈瘤手術後再發生動脈瘤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
王瑞鐸、林俊甫、許秉權
表格線
動脈瘤乃是動脈血管壁上膨出的囊狀構造,因為其不正常的囊壁構造及血流壓力的衝擊,使得動脈瘤易於破裂。破裂後血液噴射於蜘蛛網膜下腔,形成了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因此遭遇程度不等的神經損傷、功能障礙,甚至死亡。存活的患者可以接受血管栓塞治療或血管夾夾除手術來治療破裂的動脈瘤。然而,在接受夾除手術術後數年間,有小部分的患者再次發生了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生率在第一個十年約為2%,是族群發生率每十年0.072%的近三十倍。顯示曾經形成動脈瘤且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比一般大眾有更高的機率再次遭遇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其分類可依時間點分為早期再發或晚期再發;也可依動脈瘤的位置區分為新生、再生、或額外發現。篩檢則依目的分為術後追蹤及出院後長期追蹤。另外,再次出血常對病患造成更高死亡率,但若接受再次的治療,患者仍可能有良好的功能性恢復。(臨床醫學 2012; 69: 270-3)

關鍵詞:

動脈瘤(aneurysm)、蜘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血管夾夾除(clipping)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