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放射生物學和分次放射治療探討
王帝皓、藍耿立
表格線
放射線對於細胞的影響牽涉物理、化學、生物效應。物理方面經由光電效應和康普敦效應,使得原子離子化;化學方面離子化的原子和電子進行連鎖反應,產生自由基,自由基攻擊細胞內的其他分子,生物方面,放射線最主要對細胞的影響是傷害遺傳物質。細胞因應遺傳物質的破壞有一連串的反應,包含辨識受傷位置、酵素的磷酸化、訊息傳遞、最後做出反應,決定細胞的生與死和細胞週期的改變。細胞死亡率和放射線劑量呈現正比關係,可以用線性平方模式或多靶理論模型去模擬。組織與腫瘤有不同的放射敏感度、修復能力。這反應在同一劑量造成不同的生存率曲線。而分次劑量越低,組織修復就越完整。基於此,放射治療的中心概念就是分次治療。傳統放射治療的分次劑量為1.8-2.0 Gy,療程為20-40次,一周治療五次,約在4-7周完成。在三十年間有許多改變分次量或是療程時間的放射治療人體試驗,結果也十分豐碩。放射治療對於時間的敏感性很高,本文藉由放射生物學的基礎,由模型的推導、實證醫學的角度,來介紹臨床上放射腫瘤科醫師治療的考量,也讓其他臨床醫師有個初步的認識。(臨床醫學 2013; 72: 420-6)

關鍵詞:

放射線治療(radiotherapy)、放射生物學(radiobiology)、分次治療(fractionation)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