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嚴重外傷合併出血性休克的凝血挑戰
溫 泉 溫義嗣*
表格線
於1960 年代,對於創傷出血性休克後,因凝血病變引起的出血,治療主要是使用生理鹽水( 平衡電解質液) 和全血,補以碳酸氫鈉來治療酸中毒;庫存全血被認為缺乏第五及第八凝血因子會導致凝血病變,需另使用新鮮全血治療伴隨的凝血病變。到了1970 年代,由於倡導成份輸血,臨床上多使用平衡電解質液和袋裝紅血球來治療出血性休克。判斷新鮮冷凍血漿(fresh frozen plasma, FFP) 的使用時機和使用量,以回復所有的凝血因子便成為一個新課題。1980 年代,由於大量使用新鮮冷凍血漿,因此開會協議達成共識,新鮮冷凍血漿的使用,限於有化驗證明凝血原時間及部分凝血原時間延長的病患;然而,限制使用新鮮冷凍血漿的結果,卻有時造成致命的術後出血。1990 年代,重組活化的第七凝血因子也被用於出血性休克病患的快速止血。2010 年代,美國軍方提倡使用血小板、紅血球和新鮮冷凍血漿按1:1:1 比例之輸血方案,但目前未有定論。另有一種特殊情況,讓治療嚴重外傷合併出血性休克更為棘手,是所謂的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咸認是由於微小血栓及大血栓所造成。先前的研究建議新鮮全血的輸注是最佳對策;而使用肝素防止血栓形成或使用ε- 氨基己酸(epsilon-Aminocaproic Acid,EACA) 來加速血栓溶解,目前尚未證明其益處。(臨床醫學 2014; 74: 185-9)

關鍵詞:

創傷出血性休克(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凝血病變(coagulopathy)、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