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
董宥汝 林沛昀 劉嘉仁
表格線
缺鐵性貧血是盛行全球的健康問題,對於育齡婦女、小孩及老年人影響甚大。其引起原因可以是多面向的,在已發展國家中,主要是由攝取量不足或血液流失引起,而在發展中國家則和營養不良與寄生蟲較有關係。故1990~2010 年大型研究即建議要根據年齡和性別調整鐵的攝取量。本文初步將貧血分為anemia of chronic disorders or anemia of inflammation、functional iron deficiency、iron deficiency、iron-deficiency anemia、iron-restricted erythropoiesis 和ironrefractory iron-deficiency anemia (IRIDA),並提出定義及解釋。此外,在病生理機制方面提出鐵調素(hepcidin) 和發炎正相關,且會抑制膜鐵轉運蛋白(ferroportin) 把鐵釋出到血液中。鐵質吸收易受多重因素影響,如穀物中的的肌醇六磷酸鹽酯(phytates)、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幽門螺旋桿菌都會降低腸道吸收鐵質的功能。臨床上建議用鐵蛋白(ferritin)、運鐵蛋白飽和度(transferritin saturation) 評估體內鐵的平衡狀況,鐵調素(hepcidin) 則還不夠精確。最後,初步治療建議口服補充鐵劑,但同時也須考慮副作用及減弱瘧疾保護力的後果,且要注意過度補充鐵劑可能引起之毒性。至於僅有缺鐵現象但未有貧血診斷時是否須補鐵則未有定論,但臨床試驗中似乎可以改善患者疲累狀況。初步建議針對鐵質缺乏的成人建議一天要補充100~200毫克口服鐵劑,小孩則是每公斤3~6 毫克並可考慮和維他命C 一併使用。(臨床醫學 2016; 78: 16-25)

關鍵詞:

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 anemia)、鐵調素(hepcidin)、運鐵蛋白(transferritin)、口服鐵劑治療(oral iron therapy)、停經前婦女(premenopausal women)、學齡前幼童(preschool children )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