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維生素D缺乏症及臨床治療準則
陳怡君
表格線
近年來維生素D相關研究從骨骼健康鈣磷平衡的角度,拓展到多重生理作用的賀爾蒙角色,研究發現人體許多組織細胞核都含有維生素D受體(vitamin D receptor),且活性代謝產物1,25-dihydroxyvitamin D並非單靠肝臟與腎臟轉化才能產生,其他組織器官包括免疫細胞、角質細胞、攝護腺、 乳房、腸道、與肺等皆有1α-hydroxylase活性可自行轉化出具有生理活性的維生素D,且不受鈣磷濃度的調控影響。國際學會建議維生素D濃度(25-hydroxyvitamin D)至少達到20ng/ml才能預防骨骼疾病,許多專業機構建議濃度要達到30-100ng/ml才能確保骨骼健康,維生素D的多重生理作用才有機會表現。維生素D缺乏是全球普遍的現象,盛行率高達50-70%,原因與現代社會戶外日曬時間縮短,富含維生素D的天然食物有限等因素相關,最適合的補充劑量受條件影響有不同的建議,主要依照年紀分群,每日建議劑量在400到2000國際單位(IU)。臨床醫療人員應秉持實證醫學的態度來審視,避免過與不及,尤其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檢測並給予適當治療,避免營養素缺乏導致原可預防的疾病,本文就近期維生素D相關的臨床研究與治療指引進行文獻探討。(臨床醫學 2018; 82: 482-9)

關鍵詞:

維生素D不足(vitamin D insufficiency)、維生素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cy)、臨床治療準則(clinical guidelines)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