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生兒敗血症
廖曉茹 鄭玫枝
表格線
新生兒敗血症在新生兒死亡原因中大約占15%,由於症狀不典型或表現不明顯,臨床上判斷新生兒敗血症並不容易。新生兒敗血症分為早發型及晚發型,最常見的定義以出生7天為分界。早發型敗血症主要是透過母親產道、子宮或羊水內的病原菌垂直傳染,晚發型敗血症則可能是垂直傳染的病原菌過度生長致病,或是新生兒受環境或照顧者身上的病原菌入侵而致病。常見的新生兒敗血症病原菌包括乙型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凝固?陰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及李斯特菌(Listeria)等等。
新生兒敗血症臨床症狀極不典型。當新生兒出現體溫不穩定、呼吸症狀、循環系統症狀或神經學症狀時都要高度懷疑敗血症。臨床上應詳細詢問生產過程並評估敗血症的風險。檢驗項目應包括血液培養、全血細胞計數及白血球分類計數(CBC, DC)、腰椎穿刺、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前降鈣素(procalcitonin)、胸部X光(若有呼吸症狀)、氣管內管的抽吸培養等。若是懷疑晚發型敗血症,要加做懷疑感染部位的培養以及尿液培養。經驗性的抗生素以ampicillin合併gentamicin為首選。若擔心腦膜炎或ampicillin抗藥菌,則需使用第三代cephalosporin (例如:cefotaxime)。若為院內感染,則使用vancomycin合併gentamicin。新生兒敗血症的死亡率約為2~4%,而早產兒不只是新生兒敗血症的高危險群,低出生體重更是未來共病症的危險因子,值得臨床醫師特別關注。 (臨床醫學 2019; 84: 674-82)

關鍵詞:

新生兒敗血症(neonatal sepsis)、早發型敗血症(early-onset sepsis)、晚發型敗血症(late-onset sepsis)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