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腸鏡檢查前之腸道準備
吳宗翰 李岳霖 李妍慧 方冠傑
表格線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在臺灣地區大腸癌發生率、死亡人數,每年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分別居國人10 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 位及第3 位。尤其因為現在飲食習慣西化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大腸癌不再只是老年人的癌症。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如果大腸息肉是屬於腺瘤性腸息肉約5 到7 年就可能進展成癌症,藉由大腸鏡檢查可以及早發現息肉,進而將之切除以避免發展成大腸癌。國健署推動4 癌篩檢中的糞便檢查就是為大腸癌高風險族群50 至74 歲民眾,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篩檢。一般正常情況下腸道是不會有血液存在的,除非是腸黏膜有破損,如痔瘡、腸道發炎( 如急性腸胃炎),大腸息肉或大腸癌( 腫瘤或息肉受到糞便摩擦而出血)等種種原因造成黏膜受傷,因此篩檢結果陽性只是告訴我們腸道有「傷口」,至於確切的原因為何,就得仰賴大腸鏡來分辨這樣的「傷口」是不是單純的痔瘡、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所造成的。而有問題要進一步接受內視鏡檢查時,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是找出大腸內管腔病灶的首要條件,除了先進的儀器、臨床醫師熟練的操作技術及經驗以外,患者檢查前清腸的準備更是最重要的關鍵,其中要點包括:正確的清腸飲食:低渣及清流質飲食等、正確使用清腸劑及準確的給藥時機,3大原則缺一不可。目前臨床上有許多評估腸道準備乾淨程度的標準(bowel preparation scales),例如:Aronchick scale、Ottawa bowel preparation scale 及 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另外,對於某些特定類別的病患,例如:便秘、腸躁症、懷孕、哺乳或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本篇也有針對清腸劑選擇做探討。(臨床醫學 2022; 89: 183-92)

關鍵詞:

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Aronchick 量表(Aronchick scale)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