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遠紅外線治療改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功能及 預後
陳範宇 林志慶
表格線
臺灣末期腎病變(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無論在盛行率或發生率都高居世界第一,目前全國8 萬多名的透析患者中,九成以上需要接受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 治療。透析血管通路(vascular access, VA) 是血液透析病患的命脈,倘若血管發生阻塞或狹窄,腎友即無法進行有效的的血液透析。這不僅會使尿毒素無法被有效率地排出,腎友的生命也會受到威脅。血管通路的併發症是造成血液透析病患住院重要的原因,佔美國每年醫療費用支出約10 億美元。當血管通路阻塞或狹窄時,一般會優先以經皮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及氣球擴張術或血管腔室血栓清除術(surgical thrombectomy) 來治療,但在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下,如何藉由血管通路的自我照護,改善廔管血流量不足、有效預防廔管栓塞,延長廔管使用時間,降低需接受血管成型術或廔管重建手術的次數以提昇生活品質,並有效降低醫療成本,實為臨床上重要的議題。對於血管通路的日常照護,本院血液透析中心於2004 年起開始使用遠紅外線(far-infrared, FIR) 治療,供門診常規透析病人於透析治療中使用,包括自體動靜脈廔管(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 與動靜脈人工血管通路(arteriovenous graft, AVG),每人每週平均照射2-3 次,每次照射 40分鐘,結束透析治療前1 小時停止照射,並會定期利用血管超音波監測病患血液流量是否足夠。希望藉由此篇分享,向讀者介紹遠紅外線治療改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功能及預後。(臨床醫學 2023; 91: 396-9)

關鍵詞:

末期腎臟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血管通路、遠紅外線(far-infrared, FIR)、自體動靜脈廔管(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動靜脈人工血管通路(arteriovenous graft, AVG)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