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血液透析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治療與處置
徐佳鈿
表格線
臺灣大約9 成透析患者是使用血液透析作為腎臟替代療法,其中約有三成到四成的病人在透析後3 個月內仍是使用透析導管來洗腎。若發生血液透析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時(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 常併發敗血症,會增加患者住院率及醫療費用,嚴重時會造成轉移性感染(metastatic infection),併發致命性的心內膜炎(endocarditis) 和腦部膿瘍(brain abscess) 等疾病造成不良預後。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導致轉移性感染和敗血性休克機率比其他菌種都要高,沒有適當治療的話,死亡率可高達3 成。回顧各國及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KDOQI) 2019 年更新版的血管通路照護指引,血液透析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治療與處置包括二方面:第一個是抗微生物藥物治療(antimicrobial therapy),第二個則是感染導管的處置(catheter management)。臨床上最重要的是要辨別病人是否為「有合併症」或「複雜性」血液透析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omplicated CRBSI),若病人發生「有合併症」或「複雜性」血液透析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抗微生物藥物治療建議至少要治療4~6 週以上,而感染導管的處置則建議移除原導管,並在血液培養陰性之後重新置放新導管。而「無合併症」或「非複雜性」的血液透析導管相關血流感染(uncomplicated CRBSI),其病原菌若不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不是黴菌,以及不是綠膿桿菌感染,且沒有明顯導管出口分泌物或隧道感染時,可以使用金屬導線置換新導管(guidewire exchange) 來治療。(臨床醫學 2023; 92: 598-603)

關鍵詞:

血液透析導管相關血流感染(hemodialysis 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抗微生物藥物治療(antimicrobial therapy)、感染導管的處置(infected catheter management)、金屬導線置換新導管(guidewire exchange)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