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比較以超音波、螢光透視、電腦斷層不同種 影像導引方式對於介入性疼痛治療 的差異及效果
曾德昕 楊怡強
表格線
慢性疼痛為現代人常見的醫學問題之一,當疼痛超過3 個月無法緩解即為慢性疼痛。治療上如果藥物或復健無效時,可能會考慮進行介入性注射,常見的做法包含各種神經阻斷術(nerve block) 與硬腦膜外(epidural injection) 注射。介入性治療透過影像導引可提升安全性與精準度,目前常用的影像導引技術包含超音波(ultrasound)、螢光透視(fluoroscopy) 和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 ),其中各自有適合使用的優勢與劣勢。超音波可看見神經、血管和軟組織,也具有即時性,可增強注射精準度並且減少併發症產生,同時具有可攜帶性、無輻射曝處風險且儀器價格便宜等優點,然而因穿透力問題,對於肥胖患者或是骨性結構的解析度較差,在骨性結構如脊椎相關注射仍是較常採取螢光透視的做法。而針對多平面、關節不規則且受到厚韌帶包裹的薦髂關節(SI joint) 注射,超音波及螢光透視皆不適合使用,可以看到多個橫斷面的電腦斷層則是最佳選擇,但電腦斷層儀器價位高昂,大型醫療院所才會具備。本篇文章希望比較3 種影像介入方式的優劣勢與適合使用的部位與時機。(臨床醫學 2024; 93: 310-6)

關鍵詞:

介入性疼痛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ultrasound-guided injection)、螢光導引注射(fluoroscopic-guided injecton)、電腦斷層導引注射(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injection)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