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卵巢癌的致癌機轉及基因治療
梁惟信、袁九重
表格線
癌症基因可分為兩大類:
一、調控細胞生長的基因。
二、控制基因體穩定的基因。
前者包括生長因子、凋亡因子、及血管生成因子,如EGF/Erb-B1、Myc、PI3'K、CDKs、TNF/TNFR、P53、Bax、Bcl-2、VEGF等;後者包含DNA修補、細胞周期調控基因,如MSH2、P21、ATM、Chk2、PTEN、RAD50、BRCA等。近年來,許多癌症基因的整合、定位,使得各種癌症機轉有了清楚的方向。譬如,卵巢癌的致癌機轉從毫無頭緒,進展到1996年起的BRCA、ATM、PI3'K/Akt研究;而子宮頸癌之研究著重HPVE6-P53,E7-Rb;子宮內膜癌研究重心在PTEN,Bcl-2。有段時間卵巢癌之研究以流行病學為主,避孕藥、懷孕等抑制排卵狀況都會降低卵巢癌的發生。再經由細胞株的研究,發現部份卵巢癌細胞分泌EGF、TGF-α、IGF-1、PDGF、FGF、HER-2/Neu,並有5%病患具K-Ras突變、25%有C-Myc過度表現;CGH及LOH檢驗指出卵巢癌有高度染色體損壞。但這些現象存在人體其他大部份癌病,且似屬於"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類輔助因子。待1994年Miki將BRCA1、1995年Wooster將BRCA2基因clone出來後,它們的功能表現在胚胎生長、細胞凋亡,尤其是DNA雙鏈斷裂的修補。最近貝勒醫學院發現細胞核內有一種達兩百萬道爾頓的複合物,命名為BASC(BRCA1 -associated genome surveillance complex)聚合了許多DNA修補蛋白質:MSH2、MSH6、MLH1、ATM、BLM、RAD50、MRE11、NBS1、RFC及BRCA1。1哈佛大學証明Fanconi anemia之癌症基因FANCD2於放射線或藥物作用後活化,再與BRCA1複合體結合以便修補DNA。2 李文華院士發表了癌症基因ATM活化BRCA1和P53的機轉。3 Sloan-Kettering中心發表BRCA2在HDR(homology directed repair)之重要性。綜上所述並由近三年來上百篇文獻可以看出卵巢癌的研究方向是cell-cycle調控、細胞凋亡、DNA修補、及染色體穩定為主。假以時日,必有更多突破。由於卵巢癌不易早期診斷,75%病人發病時已屬第三期以上。各種新的化療藥物並未改進病患存活率,所以基因治療值得嚐試。Vanderbilt大學1996年起選擇BRCA1,以murine retrovirus為載體,經FDA批准,做到phaseⅡ臨床試驗,但於1999年因vector會引起complement neutralization,以致抗癌效果不佳而放棄。但Dr.Tait重新設計一種新的retroviral vector,MFG-BRCA1,可避免免疫反應,並已在細胞株和老鼠得到顯著的抗卵巢癌效果。4 由前述卵巢癌致癌機轉漸明朗,進而應用於臨床治療,可謂相得益彰。 (臨床醫學 2002; 49: 147-8)

關鍵詞: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