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藥物性肝病與藥物基因學
黃以信
表格線
藥物性肝病在台灣並非罕見,然而由於本國病毒性肝炎之盛行,藥物性肝病易被忽視。藥物性肝病之致病機轉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內因性毒性,乃藥品直接或間接導致肝毒害,如四氯化碳、acetaminophen等,此種肝毒害潛伏期較短,與藥品劑量有關,且可預期。另一類為體質特異性,乃因個人對藥物發生過敏反應或代謝異常所致,諸如phenytoin、halothane、isoniazid,此種肝毒害潛伏期較長,與劑量無關且無法預期。藥物性肝病以病程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肝毒害之病人常有倦怠、乏力、噁心、嘔吐、腹痛、黃疸 、茶色尿等症狀,與病毒性肝炎不易區分;又可分為以血清ALT、AST昇高為主之肝細胞毒性,以血清鹼性磷酸筯昇高為主之膽汁鬱積性,與介於中間的混合性三大類。慢性肝毒害有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肝肉芽腫、肝腫瘤等。藥物性肝病之診斷乃依賴高度警覺,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自體免疫性肝炎、先天代謝性肝病等,並配合肝病發作與藥物使用之時序相關性。臨床上看到肝病病人時,應詳細問藥物史。此外,加強教育民眾不要濫用藥物,定期對服用易引起肝毒害藥物之病人施行肝功能檢查等等,皆是預防並減少肝毒害之重要措施。藥物基因學(pharmacogenetics)乃在研究人體基因與藥物動力學、藥物藥效學、與藥物毒理學等之關係。例如人體代謝最常見之導致藥物性肝炎之抗結核藥物性肝炎INH之相關基因,至少有乙醯轉化筯NAT2、細胞色素筯CYP2E1,與麩氨基硫 硫-轉化筯GST M1等,這些基因在各種不同人種有各種不同之突變頻率,可能因而影響藥物代謝之相關酵素之活性與速率,引起有毒害之中間物質累積過多,而引起肝傷害。經由測定病人代謝某種藥物之基因之多型性,將來或可幫我們預估病人發生某種藥物性肝傷害之機率,從而換藥,或減量,或嚴格追蹤肝功能,來避免肝毒害之發生。(臨床醫學 2002; 50: 292-301)

關鍵詞:

藥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藥物基因學(pharmacogenetics)、毒性肝炎(toxic hepatitis)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