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二型糖尿病新思維
黃振軒、柯明河、楊振杰、林寬佳
表格線
許多容易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病患於早期就已經存在有程度不一的無症狀高血糖現象,假使未及早作適當之介入及處置,可能在數年後慢慢地惡化進展成為第二型糖尿病。若分別依空腹及葡萄糖試驗後血糖濃度來判定可區分為空腹高血糖(IFG)和葡萄糖耐受性異常(IGT)。直至目前為止,已有許多的人群觀察研究指出,IFG與IGT關聯性並不高。本文回顧目前第二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文獻證據所陳述之兩種假設模式,進一步探討兩種不同生理條件所引起之血糖代謝失衡途徑:其中葡萄糖耐受性異常患者 (有著正常空腹血糖濃度) 其糖類代謝異常偏向與胰島素抗性有關,但由於IGT的定義是完全依據口服葡萄糖2小時後血糖濃度來加以定義,可能也因此過分高估胰島素抗性的重要。另一方面,空腹高血糖的患者其糖類代謝異常偏向於胰島細胞之功能性不佳為主要之基礎因素。我們可將此觀念進一步應用於早期臨床上之觀察與診斷,思考病人血糖代謝失衡之生理條件,將有助於給予藥物治療與臨床觀察之思維。(臨床醫學 2003; 52: 44-50)

關鍵詞:

空腹高血糖(impaired fasting glucose)、葡萄糖耐受性異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胰島細胞之功能性不佳(B-cell dysfunction)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