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皮肌炎合併骨結核病例用藥探討
楊曉寧、周美惠、 林明芳
表格線
結核病在沉寂了幾十年後,最近十年又有開始攀升的趨勢,這已是全球囑目之焦點,而台灣雖然在過去五十年間,各方面都展現出結核防治之成效,但最近幾年發生率下降的趨勢已有減緩現象,民國86年仍占第12大死因;其中肺外結核佔有病例之1/5,病例數已較以往略升,肺外結核病例數升高的主因為偵測肺外結核的能力提昇、或是免疫系統抑制病患的存活率升高所致。雖然治療急性的結核病患者為醫療上之主要的目標,但在一些結核病盛行率低的國家如美、加,對如何鑑別及治療潛伏期的感染更具實質意義。由於這些國家的結核新病例都是由潛伏期再激發出的,每年有約10 %潛伏病例會轉變成為活性結核病,而若無危險因子潛伏病例每年約有0.1%,因此是否有危險因子為決定是否會發病的重要因素。台灣目前對於相關危險因子的界定不如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詳盡。本文藉由一皮肌炎患者因使用類固醇藥物而引發骨結核,探討皮肌炎、骨結核的診斷、病患用藥討論及思考對於一些結核病高危險因子的患者是否能採取更積極的預防治療。(臨床醫學 2003; 52: 58-68)

關鍵詞:

肺外結核(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活性結核(active tuberculosis)、潛伏性的感染(latent infection)、再激活(reactivation)、皮肌炎(dermatomyositis)、骨結核(tuberculosis of bone)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