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標靶治療-癌症治療新境界
趙大中、陳博明
表格線
在固體腫瘤及血液腫瘤的治療上,傳統的化學藥物治療已經是癌症治療上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但是由於全身性化學藥物的使用相對上不具特異性,造成許多治療上額外的不良反應,也可能無法在療效上進一步突破。因此隨著分子生物醫學的進步,以細胞表面標記及各種訊息傳遞途徑之作用分子做為標靶的治療,成為目前腫瘤治療的新趨勢;現代的腫瘤學者已經發現了許多適當的細胞分子標靶,同時也針對這些標靶發展出有潛力的治療方式。除了可能對腫瘤發揮更專一、更優異之療效外,對正常組織的傷害也可降至最低。目前腫瘤標靶治療的標的及藥物包括:一、抗血管新生(anti-angiogenesis)的標靶治療:如 SU-5416、 thalidomide(如用於多發性骨髓瘤)等。二、訊息傳遞(signal transduction)阻斷的標靶治療: 如ZD 1839 (Iressa)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trastuzumab (Herceptin)用於治療乳癌,imatinib mesylate (STI-571, Glivec)用於治療慢性髓球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及胃腸道結締組織腫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三、針對細胞表面抗原的標靶治療:如rituximab (Mabthera)用於CD20陽性之惡性淋巴瘤的治療等。由上述種種在癌症標靶治療的發展上可知,標靶治療的優點在於運用於致病原因有關的分子生物學知識,發展出具專一性、安全性的治療方式。這些抗癌新藥的研發,常皆是先找出致病因中的標靶,再創造出適當的藥物。但因為腫瘤的致癌途徑並非單一成因,常常是極為複雜的,因此發展合併治療的方式將是未來使用標靶治療藥物可能的方向。(臨床醫學 2003; 52: 376-82)

關鍵詞:

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抗血管新生(anti-angiogenesis)、訊息傳遞(signal transduction)、ZD1839,trastuzumab、imatinib mesylate、rituximab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