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心臟衰竭的非心臟移植外科治療的新進展
游堂振、王志軒、賴曉亭、翁仁崇、黃正雄、施俊哲、張效煌、袁明琦、許喬博、曹乃文
表格線
人口老化和醫學的進步,使心臟衰竭病人增加。近年來內科療法對心臟衰竭有許多進展,但是有其極限。心臟移植或左心室輔助器是目前最佳的心臟衰竭外科療法。但是心臟捐贈來源有限或費用巨大,適應症限制亦多。心臟衰竭非心臟移植之外科療法或保留心臟的心臟衰竭外科療法,漸漸形成新的重要治療方法。 心臟外科治療心臟衰竭起始於1958年Cooley左心室瘤切除手術和其改良。1985年巴西Jatene發現切除心室瘤維持心臟手術橢圓形狀重要性。1989年Dor Operation就是其衍生。1987年White研究左心室收縮期之容積比ejection fraction(EF)更與病人存活有關,心臟衰竭預後與心臟尺寸密切相關。1995年巴西Batista 開創了所謂左心室部分切除手術,把這種概念應用在治療心臟衰竭,這種手術的研究重新引起心臟外科醫師對左心室結構,心室尺寸形狀和心尖位置的移動、心肌螺旋型維持的研究,於是後來導引出Bolling的二尖瓣環縮小成形術、Acorn Jacket(心肌夾克)或myosplint(心肌支架夾)手術和septal anterior ventricular exclusion(SAVE)手術。 由於ACEI、ARB、乙型阻斷劑的進步,手術後應用已被接受,可以延展手術的效果。再生醫學如骨髓幹細胞的心肌和冠動脈內注射,則提供新的方向。 (臨床醫學 2003; 52: 445-56)

關鍵詞:

心臟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左心室收縮末期心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心臟保留心臟衰竭手術(heart saving surgery for heart failure)、左心室容積縮減手術(left ventricular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