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子造影評估乳癌放射治療效果
張為達、張承培
表格線
近年來,正子造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已成為檢查及判斷癌症復發有效的方法,當與CT、MRI相較時,PET能在解剖構造出現病理變化前,就能以細胞生化上些微的改變來偵測腫瘤的存在。乳癌是女性罹患癌症中的首位,早期診斷,及早偵測轉移的存在,對治療的效果及病人的存活率有重大的影響。PET已證實在以下的情況對臨床有顯著的幫助:(1)可與其他診斷技術合併有效診斷1 cm以上的原發乳癌;(2)PET可提供作乳房腫塊良惡性的分辨;(3)PET可幫助乳房攝影未能作診斷的病例;(4)PET能偵測腋下淋巴或全身的轉移情形;(5)PET能發現乳癌之再發;(6)PET可監測治療的結果。1,3 放射治療後常會有疤痕組織夾雜殘餘的癌症組織,兩者通常都屬於高密度組織,因此不容易以一般的解剖造影來分辨,這也常常困擾著臨床醫師。在放射治療的初期,葡萄糖代謝率會因為組織發炎的關係而升高,但在數週之後則明顯的下降。經由半定量分析如SUV(standard uptake value)可發現殘餘及復發的癌症病灶會有較高的氟化去氧葡萄糖(2-deoxy-2-[18F]fluoroglucose, FDG)的攝取,1而疤痕組織攝取較低。PET改變癌症放射治療的計畫或方式已在許多文獻提及:包括肺癌、4,5頭頸部癌症等。6 99mTc標記的磷酸鹽對於骨頭轉移的偵測具有極高的敏感性,但是一些情況,如創傷、手術、或是接受放療、化療後均有可能使得攝取增加。99mTc標記的磷酸鹽在靜脈注入後,約有50%通過吸附方式與晶體表面結合而沉積在骨骼內,其餘部分則由腎臟排出體外。99mTc標記的磷酸鹽在骨骼內的沉積主要受以下兩個因素影響:(1)局部血流量;(2)骨骼無機鹽代謝和成骨細胞活躍的程度。當骨骼局部血流量增加、代謝更新旺盛、成骨活躍和新骨形成時,可較正常骨骼聚集更多的99mTc標記的磷酸鹽,因此在影像上呈現異常的放射性增高區。2反之,則表現為異常的放射性減低區。修復作用會使得成骨細胞的活躍度增加,使得原來的病灶仍然呈現放射性增高的情形,但是並不必然代表腫瘤細胞的存在。在這種情形下,正子造影就可以提供良好的鑑別診斷,即使骨掃描是陽性,但是正子造影卻是陰性的話,仍然可以認為治療已經獲得良好的效果。這也可以提早知道治療的反應,而不必等數個月後骨掃描因修復作用減低而呈陰性以後才評估。如此,臨床上就可以視需要改變治療的方針,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不足或治療過度造成的副作用。在實際的應用方面,一般建議是在放射治療後4到6個月再做PET的檢查,以避免發炎的組織造成干擾。 (臨床醫學 2004; 53: 90-2)

關鍵詞: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