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中醫《傷寒論》証型與源起之現代探討
蔡慧玲、陳方佩
表格線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經典著作之一,也是一直被視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辨証論治專著。書中論述了多種外感熱病及部分內科雜病,建構六經傳變的規範,開中醫理、法、方藥之先河,成為中醫內科學的聖經寶典,為歷代醫家所推崇和遵循。凡學中醫者,人人不可不讀,為今日台灣中醫教育臨床教科書之首選,也是中醫師考試的指定科目。據考証,這本書是由東漢曾任長沙太守的張機、仲景先生所著,遠在西元205年的東漢時代完成,包括十卷,22篇,397法,112方。因為散佚,後由西晉王叔和撰次而不甚完整,遲至金代(西元1144年)才有成無己的首度註解。另外在宋朝(1065年)由孫奇和林億校刻《傷寒論十卷》,至明朝趙開美(1599年)翻刻後,才較為流傳。 中醫內科學涵蓋非常廣,方劑數也有數千首。至明清更有溫疫說出現,與傷寒論成為外感時病的兩大學派。所以我們很好奇,何以中醫界仍奉傷寒論為圭臬,其他書籍卻不列入內科學教材?且傷寒論中的112方與証,在現代社會環境中的出現率高不高?如果不高是否表示《傷寒論》這本書已太古老而未必適用於現代教學?本文即從現代思維角度,提出對古典《傷寒論》的一些質疑和探討。 (臨床醫學 2004; 56: 1-9)

關鍵詞:

傷寒論(Shan-Han-Lun)、太陽証(Tai-Yang syndrome)、六經辨証(six-meridian diagnosis)、方劑(Fan-Gi)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