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肝臟腫瘤的射頻滅除術
周宜宏
表格線
利用射頻(radiofrequency, RF)來破壞組織其實很早被神經外科醫師所利用,可追溯到1960年代中期。最近利用RF電極針治療原發性或轉移性的肝臟腫瘤則由McGahan首先開始進行。然而,早期所用的電極針所能產生的熱壞死範圍僅能達到1.6cm的直徑。隨後LeVeen等人設計了一個藉由管針(cannula)導引多重傘狀電極針進入標的腫瘤可以產生一個較大而且均勻的熱壞死區。新的設計有冷卻式(cool-tip)直電極針,應用特殊設計的電極針,其內有雙向細管,以幫浦將冰水導入細管內到達高熱的針尖,帶走部份熱量,使電極針前面的2或3cm的有效治療範圍內產熱不高於100℃,以減少炭化及焦化作用,以利電流及熱傳導增加熱病灶的體積;另外,最近的傘狀電極針的設計也有新進展,藉由中空的電極針將生理食鹽水以一定而緩慢的速度引入預計要治療的病灶區,同時作交流電的引入,使熱病灶可達到約7cm的範圍,對較大的病變可縮短治療時間並增加療效。射頻滅除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一種利用電傳導產業的微侵襲性治療,可以重覆多次實施;此種治療方式一般而言頗為有效,尤其適用於不宜外科手術或生長較遲緩的病灶,針對個別的腫瘤,有90%的完全殺滅率。對於肝臟腫瘤不論原發性或轉移性病灶皆可有效殺滅,但對於轉移性病灶則因具較高的再發率(recurrence),故仍需配合系統性的腫瘤化學治療。RFA原則上是頗為安全的治療方法,最近有越來越多的文獻及臨床經驗顯示RFA在腹部病灶及腎臟、腎上腺、或骨骼的應用也有相當可信賴的助益,相信對惡性疾病的罹病者將會有重要價值。(臨床醫學 2004; 56: 195-211)

關鍵詞:

肝臟(liver)、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微創治療(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經皮步驟(percutaneous procedure)、超音波(ultrasound)、射頻治療(ra-diofrequency tumor ablation)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