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血壓的新觀念──從年紀來看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
陳肇文
表格線
長久以來,高血壓一直是國人歷年來十大死因之一。據2002年衛生署的統計,在台灣年齡超過十五歲人口當中,約有百分之二十一罹患高血壓,並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在超過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當中,更高達百分之五十六罹患高血壓。因此,除了傳統高血壓常出現於40至60歲的中年人,出現於40歲以下的年輕型(或早發型) 高血壓及出現於60歲以上的老年型高血壓也漸漸為人所重視。根據過去的資料顯示:在四十歲以下的年輕型「本態性高血壓」病人中,三分之二以上其父母或祖父母至少有一人有高血壓,顯示在這些年輕型本態性高血壓病人身上存在著強烈的遺傳因子。另一方面,在年齡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常由於大動脈硬化,血管壁失去彈性而血壓升高,這種所謂「老年型高血壓」的特色是收縮壓明顯升高而舒張壓仍保持正常甚至反而降低,也就是所謂的「獨立性收縮壓升高」(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美國JNC VII高血壓指引特別強調:目標血壓值的設定,應以降低收縮壓做為首要目標。因此,不論是年輕型,中年或老年型高血壓,只要病人的心血管疾病危險越高,他的血壓目標值也就越低,而要求也越嚴格。(臨床醫學 2006; 58: 18-23)

關鍵詞:

獨立性收縮壓升高(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本態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動脈硬化(atherosclerosis)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