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凝血機制與纖維蛋白溶解作用在急性肺損傷的病理機轉與治療上的角色
陽光耀、廖桂敏
表格線
在急性肺損傷的病理機轉中,肺臟內與全身血液循環中的凝血機制(coagulation)過度被活化與纖維蛋白溶解作用(fibrinolysis)的過度受抑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纖維蛋白在肺泡內沉積是早期急性肺損傷的重要指標,它會抑制肺泡內表面張力素的功能,引起進一步的氣體交換障礙與肺泡萎陷。此外,急性肺損傷時,肺內亦產生許多纖維蛋白溶解抑制劑,例如常見的抗血栓溶解因子(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1),研究顯示肺泡內PAI-1的濃度高低與急性肺損傷的死亡率成正比。而蛋白活化受體(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 PARs)扮演了另一種相對的角色,其將過度活化的凝血機制轉化成發炎反應的趨化信號;血栓與其他的凝血因子,會活化這些PARs,引起強烈的發炎反應:促進發炎反應細胞素的生成、細胞表面蛋白的活化、及白血球與內皮細胞之間的黏附作用;如此惡性循環,造成微血管血流障礙,引起組織灌流不足,及多重器官衰竭的發生。因此,各種抗凝血或促進血栓纖維蛋白溶解的藥物在急性肺損傷的治療策略上,就扮演了某種重要的角色。在早期的人體試驗中,組織因子路徑抑制劑(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可以部份降低敗血症合併急性肺損傷患者之死亡率,但是最近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卻顯示TFPI對死亡率並無明顯幫助。抗凝血蛋白Ⅲ並無法改善敗血症的死亡率,而且有較高的出血風險。在少數病例的研究報告給予急性肺損傷患者血栓溶解因子治療,可以有效增加PaO2/FiO2 ratio且改善凝血機制;但其療效仍有待臨床試驗證實。在大規模敗血症的臨床試驗中,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治療可以顯著改善嚴重敗血症的死亡率,其中使用APC治療的急性肺損傷患者,有較快速的肺部與呼吸功能改善。因此,針對抗凝血機制的治療藥物,特別是活化蛋白C,在未來急性肺損傷的治療上,具有相當潛力的角色。(臨床醫學 2007; 59: 11-5)

關鍵詞:

急性肺損傷 (acute lung injury)、凝血機制 (coagulation)、纖維蛋白(fibrin)、纖維蛋白溶解作用 (fibrinolysis)、促發炎反應細胞素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組織因子路徑抑制劑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抗凝血蛋白Ⅲ (Antithrombin Ⅲ, ATⅢ)、血栓溶解因子 (plasminogen activator, PA)、抗血栓溶解因子(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I,PAI-1) 、活化蛋白C (activated protein C, APC)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