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感染性心肌炎的診斷及最新治療
邱威智、吳寶榮、蔡文正、林自強
表格線
心肌炎是一種心肌的發炎性疾病,病毒感染是造成心肌炎最重要的原因,其中以腸病毒的科沙奇病毒B 群(coxsackieviruses group B )最常見。罹患心肌炎後,輕者毫無症狀,而嚴重者則可能快速惡化致死。傳統的診斷工具相當多,但專一性及敏感度都不足。將心內膜切片所取得的組織,運用原位雜交(in situ hybridization)及聚合酵素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子生物技術,在診斷病毒性心肌炎已經成為主流,可提供快速而準確的結果。臥床休息並避免勞動,證實可以改善預後。其他如氧氣供應、減少體液負荷、監測並治療心律不整,也扮演重要角色。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靜脈內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於病毒性心肌炎的使用,療效皆尚未被證實。Pleconaril,一種實驗階段藥物,可與小RNA 病毒(Picornavirus ,如:腸病毒及鼻病毒)的殼蛋白接合,干擾病毒附著於細胞表面,在臨床試驗中顯示有益處,但仍需更多研究來佐證其療效。至於快速惡化的心臟衰竭及休克患者,有主動脈內汽球幫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等四種機械治療,作為心臟移植前的橋樑(bridge),或是急性期尚未恢復前的支持療法。若病況仍未改善,就只有心臟移植一途。(臨床醫學 2007; 60: 296-301)

關鍵詞:

心肌炎(myocarditis)、 心內膜切片(endomyocardial biopsy, EMB)、 靜脈內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pleconaril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