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發性骨髓瘤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在新引導性化療時代下的角色
劉峻宇、余垣斌、曾成槐
表格線
傳統上多發性骨髓瘤以化學治療為主,其中以威克瘤(melphalan) 合併類固醇(prednisolone) 為代表藥物。自1990 年代以來,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經過大型的隨機性前瞻式研究,已經被證實優於傳統高劑量化學治療。而「兩次相接式」的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方式(tandem transplantation) 對於在第一次自體移植時治療反應不理想的病患也能進一步延長存活。支持性療法的進步使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 的「治療相關死亡率」(treatment related mortality) 已大幅下降,而「減低劑量之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reduced intensity conditioning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的移植方法進一步減少「治療相關死亡率」,提供免疫性療效,使能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病人族群更為擴大,但確切的療效仍有待長期追蹤觀察。新一代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藥物如沙利竇邁(thalidomide) 和萬科注射劑(Velcade, bortezomib) 於21 世紀初嶄露頭角,展現了具有前瞻潛力的治療成果,尤其是在作為新診斷病患之引導性化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其達成病患治療「完全反應」的比例可和造血幹細胞移植相當,同時也衝擊了原本適合接受幹細胞移植治療的病患的治療方式選擇。在這新舊療法衝擊的分水嶺,如何將新藥逐步整合至現有的治療方式,並根據病患本身的風險分群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模式,以提供病患最佳的治療效果,是目前及未來的重要課題,有待更多的臨床試驗提供解答。(臨床醫學 2008; 61: 454-63)

關鍵詞: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造血幹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兩次相接式造血幹細胞移植(tandem transplantation)、引導性化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非常好的部份緩解」(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沙利竇邁(thalidomide)、萬科注射劑(Velcade, bortezomib)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