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頸椎椎間盤手術的過去與未來:骨融合與人工椎間盤
吳昭慶、黃文成、施養性、鄭宏志
表格線
隨著社會文明進展,頸椎椎間盤突出的盛行率也隨之上升,外科手術治療的方法即是將突出壓迫神經的椎間盤切除,這樣的技術應在顯微鏡下執行,方能達到精細且徹底的減壓,而椎間盤切除後所留下的空間則以適當的材料填補支撐,傳統的方法是使用自體骨(autograft)作融合,科技進展後改用椎體支架(cage)及人工骨融合物以減少供骨處(donor site)的併發症之發生,但是無論用上述任一種材料皆是以達到骨融合(bone fusion)為目的,然而最接近生理的重建方法應該是以保存活動性(motion preservation)為目標,故近年來發展出人工椎間盤(artificial disc),既可以填補椎間盤切除後之空間,又可維持該關節的活動性,理論上減少鄰近節病變的發生。因此在適當的情況下,以人工椎間盤作頸椎關節重建術(cervical arthroplasty)可以達到比傳統的骨融合術(fusion)更佳的臨床效果。現代神經外科對於頸椎椎間盤退化突出的治療目標將不再是骨融合,取而代之的是盡可能保持每一節頸椎間的活動度,藉以讓頸椎的活動更接近生理,當然,這樣的改變有許多困難必須尋求更好的解決,例如材料的磨耗和疲勞、更理想的生物力學設計等,基於過去數年來相關研究蓬勃發展,我們相信以保存活動性的邏輯來治療脊椎節間疾病的時代已經來臨,更多更新的手術技術或材料將改變頸椎手術的觀念。(臨床醫學 2009; 63: 10-6)

關鍵詞:

骨融合(fusion)、頸椎關節重建術(cervical arthroplasty)、人工椎間盤(artificial disc)、保存活動性(motion preservation)、鄰近節病變(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表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