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後之自然分娩(VBAC)

邱隆茂 梁惟信 洪正修

    懷孕、生產,雖是充滿心靈喜悅的事,但卻也伴隨著身體相當勞累的辛苦。順利生產後,歡欣無比的媽媽們,在經過幾天的調養下,便可開始為小貝比忙碌。可是有些產婦因接受剖腹生產,必須花費較長的時間養傷,也從此帶著一個永難抹滅的疤痕過一生。在臺灣,剖腹產率在一九九八年已達百分之三十三,意即一百個產婦中就有三十三位剖腹產;而在高危險妊娠集中的教學醫院,則常常超過四成。試問:一個國家的成年婦女,三分之一以上肚子上都有刀痕。這是現代化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嗎?

剖腹產其實是在緊急、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安全而實施的外科干預手術。七○、八○年代,醫病觀念轉變,醫療糾紛時起,加上生產胎數減少,婦女希望免去冗長生產過程的痛苦並且生個完美的寶寶的想法也就興盛一時。於是相對地費時較短、風險較少的剖腹產也就大行其道。美國於一九八八年剖腹產率已達到百分之二十五的高峰,僅僅在二十年間就增加了二十個百分點。而在同一時期,挪威、蘇格蘭、瑞典等先進國家並沒有增加多少,而歐洲國家能夠一直保持合理剖腹產率的方法有二個:(一)是不需開的刀,不開(二)是成功地施行剖腹產後自然分娩(VBAC)。

    一九一六年,艾德華克瑞金醫師提出﹃經過一次剖腹產後,以後的生產皆需剖腹﹄的觀點,在當年的醫療水準下容或是正確的,此一觀點也在之後的數十年被婦產科醫師奉為圭臬。由於再次生產婦女不少,所以剖腹產率緩緩持續上升,一直到各國醫界發覺不對勁並設法改善中,而現在全世界都面臨此一嚴重問題。但各地婦產科醫師,包括歐美、非洲、中東、東南亞,均發現前胎剖腹,下一胎仍可經陰道自然生產。如挪威產婦在一九八○年實施VBAC者,高達百分之五十六點九,至一九九○年仍可保持百分之五十六點二。美國國家衛生院在一九八○年宣佈:VBAC是可接受的生產方式,於是美國婦產界也開始努力推行該項觀點,雖然在一九八○年雖衹有百分之三的前胎剖腹產婦選擇下一胎自然生產,但至一九九○年已達百分之十九點五。當然,並不是每一位嘗試VBAC者均可順利從陰道生出寶寶,若有剖腹產適應症出現時,仍採剖腹生產。美國各醫院的嘗試VBAC成功率,自百分之六十至八十不等。一九九八年美國婦產學院根據十多年來各家研究發表醫事公報指出,VBAC是相當安全的生產方式,對胎兒並不增加傷害。VBAC的成功推行使美國的剖腹產率自一九八八年起逐年下降,而他們期許的目標是希望在今年(公元二○○○年)降到百分之十五。

    臺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自一九九七年元月起,綜合以往VBAC的接生經驗、參照各國文獻及一九九六年美國婦產學院VBAC規則,謹慎地選擇適合的產婦,詳細地說明、溝通後,設置專人負責,並加強產房應變設備及訓練,如超音波測量子宮舊傷口處厚度等,柔性宣導推行VBAC,自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九年完成一百四十例,VBAC成功一○五位,未成功而再行剖腹產者卅五位,成功率為七成五,並無子宮破裂的併發症。而且固定於每週一上午舉行剖腹產適應症會議,研討上週每一個案例剖腹產的原因及結果;一方面作學術討論,一方面則對住院及實習醫師進行教學。三年多來,本院剖腹產率已自百分之四十下降至三成以下。本院全體婦產部醫師仍將會一本以往照護產婦身心、寶寶健康的最大服務熱忱,讓這些工作持續地推行下去。